今年一次次听到体制内朋友确认单位在「降薪涨社保」,因此意识到,很多人想象中的刺激经济是发钱,但国内实际一直在创造制度性的通缩。
即便在统计口径上存在诸多争议,但一个不难做出的定性判断是:人民币的流通非常弱,远弱于美元。
这个 M1/M0 之间的巨大鸿沟,一大成因在于中国的企业端资金是借贷而非投资主导,另一大因素则在于居民端,社保、医疗,甚至住房的多轨制。
我很早就发现,出身于体制内家庭的中学同学,之后无论学历高低,在哪个城市,大多选择了体制内就业,大学同学则相反。这个比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「多和少」来形容了,而是到了「清一色只差两张听牌」的程度。
早期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观念上的惯性,特别是父母意志主导下「安排」的结果。我本科毕业的时候,考公考编还远不如今天这么流行。但后来,出现了一大批,本科毕业后考公,到岗后因为无法接受低工资而离职的就业实例。
因此发现,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,这届普通年轻人就算考上了公、编,其实也很难在体制内基层立足。这个帮助既包括经济上的直接支持,也包括借助关系帮你运作调动晋升,更包括观念上的支持。最终体制内就业还是世袭的代际传承,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。
体制内低工时带来的时间和机会成本,稳定可预期的复利,延迟支付且可传承的养老支柱,都是隐性的,为了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而设置的。
而体制外的高薪就业,比如资金主要来自于美元的互联网行业,则通过超长的工时、高房价,来防止形成消费的涓滴效应。把物价,特别是低端服务业价格,长期锚死在相对的低水平上。
很多人觉得政府对通胀的厌恶是物价闯关时代的 PTSD,但我越来越觉得这一整套制度设计就是为了焊住车门……实际上,如果不是人口暴雷,这套系统堪称天衣无缝。
所以我这两年觉得,面对这段历史垃圾时间,一个操作当然就是把广义的储蓄率降下来,趁供给的红利还有最后余热,多吃几口。只是说消费这个事情,不止要花钱,还要花时间。大部分人的钱花不出去,其实是工时降不下来。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。
即便在统计口径上存在诸多争议,但一个不难做出的定性判断是:人民币的流通非常弱,远弱于美元。
这个 M1/M0 之间的巨大鸿沟,一大成因在于中国的企业端资金是借贷而非投资主导,另一大因素则在于居民端,社保、医疗,甚至住房的多轨制。
我很早就发现,出身于体制内家庭的中学同学,之后无论学历高低,在哪个城市,大多选择了体制内就业,大学同学则相反。这个比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「多和少」来形容了,而是到了「清一色只差两张听牌」的程度。
早期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观念上的惯性,特别是父母意志主导下「安排」的结果。我本科毕业的时候,考公考编还远不如今天这么流行。但后来,出现了一大批,本科毕业后考公,到岗后因为无法接受低工资而离职的就业实例。
因此发现,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帮助,这届普通年轻人就算考上了公、编,其实也很难在体制内基层立足。这个帮助既包括经济上的直接支持,也包括借助关系帮你运作调动晋升,更包括观念上的支持。最终体制内就业还是世袭的代际传承,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。
体制内低工时带来的时间和机会成本,稳定可预期的复利,延迟支付且可传承的养老支柱,都是隐性的,为了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而设置的。
而体制外的高薪就业,比如资金主要来自于美元的互联网行业,则通过超长的工时、高房价,来防止形成消费的涓滴效应。把物价,特别是低端服务业价格,长期锚死在相对的低水平上。
很多人觉得政府对通胀的厌恶是物价闯关时代的 PTSD,但我越来越觉得这一整套制度设计就是为了焊住车门……实际上,如果不是人口暴雷,这套系统堪称天衣无缝。
所以我这两年觉得,面对这段历史垃圾时间,一个操作当然就是把广义的储蓄率降下来,趁供给的红利还有最后余热,多吃几口。只是说消费这个事情,不止要花钱,还要花时间。大部分人的钱花不出去,其实是工时降不下来。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。
刚刚看到这个回答,蛮典型的。
其实就是同一问题,中产没有确定性,即便高薪就业,也靠超高的储蓄率来获得安全感,最终的结局全部流向地产,而地产因为流动性的问题,即便升值也无法生息,永远无法完成现金流的再生产,故最终造成了制度性的通缩。而消费的涓滴效应无比羸弱,各行各业都更难赚到钱,特别是中产阶级,在消费市场里没有起到任何带动作用,c 端产业的 growth hack 全都是利用底层的人性,进行反向的产业降级,从抖音到拼多多,进而导致职业稳定性更加不足,就是市场的恶性循环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648499356/answer/3582221912
其实就是同一问题,中产没有确定性,即便高薪就业,也靠超高的储蓄率来获得安全感,最终的结局全部流向地产,而地产因为流动性的问题,即便升值也无法生息,永远无法完成现金流的再生产,故最终造成了制度性的通缩。而消费的涓滴效应无比羸弱,各行各业都更难赚到钱,特别是中产阶级,在消费市场里没有起到任何带动作用,c 端产业的 growth hack 全都是利用底层的人性,进行反向的产业降级,从抖音到拼多多,进而导致职业稳定性更加不足,就是市场的恶性循环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648499356/answer/3582221912
✨ 特性
- 将 Telegram Channel 转为微博客
- SEO 友好
- 浏览器端 0 JS
- 提供 RSS 和 RSS JSON
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ccbikai/BroadcastChannel
@FindBlog 的微博客:https://broadcastchannel.pages.dev/
#Blog #Tool
AD:Skinny 新西兰 0 月租电话卡
频道:@FindBlog
群组:@FindBlog_Group